|
|
|
月經病是指月經的週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或伴隨月經週期出現明顯不適症狀的疾病。是婦科多發病。
主要病機: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沖任二脈的損傷。
辨證:著重辨月經的期、量、色、質及伴隨月經週期出現的症狀。
治療原則:治本以調經
¤ |
注意月經病和他病的關係(何者先發):當分清先病後病,因他病而後致經不調者,當先治他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後生他病者,當先調經,經調則他病自愈; |
¤ |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
¤ |
辨月經週期各階段的不同:經前不宜補,經後不宜攻;經期氣血波動大,儘量不用藥。 |
治本大法: 補腎、扶脾、疏肝、調理氣血等。
|
|
|
|
|
|
|
|
婦女不在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斷者,稱為
“崩漏”。前者稱崩中,後者稱漏下。如經期延長達 2
週以上者,應屬崩漏範疇,稱為經崩或經漏。一般突然出血,來勢急,血量多者稱為崩;淋漓下血,來勢緩,血量少者稱為漏。兩者的出血情況雖不相同,但發病機理一致。西醫的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生殖器炎症及某些生殖器良性腫瘤引起的不規則陰道出血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虛熱 —— 保陰煎加沙參、麥冬、五味子、阿膠
¤ 血熱 —— 清熱固經湯加沙參
¤ 腎陽虛 —— 右歸丸去肉桂、當歸,加黃芪、覆盆子、赤石脂
¤ 腎陰虛 —— 左歸丸去川牛膝,合二至丸
¤ 脾虛 —— 固沖湯
¤ 血瘀 —— 四物湯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烏賊骨
一般而言,急性崩漏見效快且容易根治,慢性、長期崩漏則多
見患者身體虛弱,病情纏綿難癒,不容易迅速根治。通過辨證論治內服中藥,迅速、有效地
止血,進而治本,逐漸恢復子宮原來的正常功能和規律,在幾個月的間斷或持續服藥治療過
程中逐步恢復患者的月經週期,達到根治的目的。
|
|
|
|
|
|
|
按月經週期提前 1 ∼ 2 週,經期正常,連續2個月經週期以上者。亦稱 “經期超前”、“經行先期” 或
“經早”。西醫的排卵型黃體不健的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和盆腔炎所致的經期提前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脾氣虛——補中益氣湯
腎氣虛——固陰煎
血熱:(1)陽盛血熱——清經散 (2)肝鬱血熱——丹梔逍遙散
虛熱——兩地湯
|
|
|
|
|
|
|
月經週期延後 1 週以上,甚至 3 ∼ 5 個月一次(月經)者。亦稱
“經行後期”、“經期錯後”、“經遲”。其特點是月經週期超過 35 天以上,在 6
個月以內,關鍵是月經正常。月經後期如伴有月經量過少,常可以發展為閉經。西醫的月經稀發,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實寒 —— 溫經湯(《校注婦人良方》)
¤ 虛寒 —— 艾附暖宮丸
¤ 腎虛 —— 大補元煎
¤ 血虛 —— 人參養榮湯
¤ 氣滯 —— 烏藥湯
¤ 痰濕 —— 芎歸二陳湯
|
|
|
|
|
|
|
月經週期時或提前或延後 1 ∼ 2 週,經期正常,連續3個週期以上者。又稱
“經水先後無定期”、“月經愆期”、“經亂”。本病如伴有月經澀少,則可形成閉經;如伴有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則易發展成崩漏。西醫的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的月經不規則,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肝鬱 —— 逍遙散
¤ 脾虛 —— 歸脾湯
¤ 腎虛 —— 固陰煎
¤ 肝腎同病 —— 定經湯
|
|
|
|
|
|
|
月經週期、經期正常,經量較以往明顯增多者。亦稱 “經水過多” 或
“月水過多”。本病主要表現為經量增多,常與週期提前、錯後相間。西醫的有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引起的月經過多,或盆腔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引起的月經過多等,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氣虛 —— 舉元煎
¤ 氣虛血熱(失血傷氣耗陰)—— 安沖湯加黨參
¤ 血熱 —— 保陰煎加地榆、槐花
¤ 外感熱邪化火成毒 —— 解毒四物湯加敗醬草、紅藤、桃仁、丹皮
¤ 血瘀 —— 桃紅四物湯加三七、蒲黃、茜草
|
|
|
|
|
|
|
月經週期正常,經量明顯少於既往,甚或點滴即淨者;或經期縮短不足 2 天者。亦稱
“經水澀少”、“經量過少”。本病特點是虛證多而實證少,若月經稀發過少可發展為閉經。西醫的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結核、卵巢功能早衰等出現月經過少,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血虛 —— 滋血湯
¤ 腎虛 —— 歸腎丸
¤ 血寒 —— 溫經湯
¤ 血瘀 —— 桃紅四物湯
¤ 痰濕 —— 蒼附導痰丸
|
|
|
|
|
|
|
月經週期正常,行經時間超過 7 天以上,甚或淋漓 2 週方淨者。亦稱
“經事延長”、“月水不絕”、“月水不斷”。本病月經週期多正常,若伴見量多則為經期延長伴月經過多;若正常行經超過半月仍淋漓不淨者,則致經漏。
¤ 氣虛 —— 舉元煎酌加阿膠、艾葉、烏賊骨
¤ 陰虛血熱 —— 兩地湯合二至丸加益母草、茜草、烏賊骨,或清血養陰湯
¤ 血瘀 —— 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
|
|
|
|
|
|
|
月經週期基本正常,在兩次月經之間,絪縕之時(排卵期),發生週期性出血者。西醫的排卵期出血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腎陰虛 —— 加減一陰煎;或兩地湯合二至丸
¤ 脾氣虛 —— 歸脾湯
¤ 濕熱 —— 清肝止淋湯去阿膠、紅棗,加小薊、茯苓
¤ 血瘀 —— 逐瘀止血湯
|
|
|
|
|
|
|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亦稱“經行腹痛”。本病以經行小腹疼痛,伴隨月經週期發作為其臨床特徵,屬臨床常見病。西醫的原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及盆腔炎等引起的繼發性痛經可參照本病進行治療。
¤ 氣滯血瘀 —— 膈下逐瘀湯
¤ 陽虛寒凝胞中 —— 溫經湯(《金匱要略》)加附子、艾葉、小茴香
¤ 寒濕凝滯胞中 —— 少腹逐瘀湯加蒼術、茯苓
¤ 濕熱下注 —— 清熱調血湯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 氣血虛弱 —— 聖愈湯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 肝腎虛損 —— 調肝湯
|
|
|
|
|
|
|
女子年逾 16 歲,月經尚未來潮,稱原發性閉經。或已行經而又中斷 3 個月以上者稱繼發性閉經。古稱
“女子不月”、“月事不來”、“經水不通”、“經閉”
等。本病虛者多實者少,為臨床常見病,屬難治之症,病程較長,療效較差,值得重視。西醫的閉經、多囊卵巢綜合症引起的閉經可參照本病進行治療。
¤ 肝腎不足 —— 歸腎丸加雞血藤、首烏
¤ 氣血虛弱 —— 人參養榮湯
¤ 陰虛血燥 —— 加減一陰煎加黃精、丹參、枳殼
¤ 氣滯血瘀 —— 血府逐瘀湯
¤ 寒凝血瘀 —— 溫經湯(《金匱要略》)
¤ 痰濕阻滯 —— 蒼附導痰丸合佛手散
此外,伴隨月經出現的還有以下十幾種病症:經行乳房脹痛、經行發熱、經行頭痛、經行身痛、經行泄瀉、經行吐衄、經行口糜、經行風疹塊、經行眩暈、經行浮腫、經行情志異常、絕經前後諸證、經斷複來。
對於這些疾病的治療依然離不開中醫的辯證,同時結合調經藥進行治療。
|
|
|
|
|
|
|
帶下病是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狀者。又稱
“下白物”、“流穢物”。帶下病濕邪為患,病情纏綿,反復發作,不易速癒,而且常併發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癥瘕等疾病,是婦科病中僅次於月經病的常見病。其基本病機為濕邪影響任帶二脈,致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治療原則以健脾、升陽、除濕為主。
帶下病以帶下增多為主要症狀。西醫的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及生殖器腫瘤均可見帶下量多,應明確診斷後按本病辨證施治,必要時應進行婦科檢查及排癌檢查,以免耽誤病情。另外也有帶下過少者,應屬病態,常與月經過少、月經後期、閉經等病證兼見,其治療可參照上述病證予以補腎填精、養血活血等治療。
¤ 脾陽虛 —— 完帶湯
¤ 濕蘊化熱 —— 易黃湯,或萆薢滲濕湯
¤ 腎陽虛 —— 內補丸
¤ 陰虛夾濕 —— 知柏地黃湯加芡實、金櫻子
¤ 濕熱下注 —— 止帶方
¤ 肝經濕熱 —— 龍膽瀉肝湯
¤ 濕毒蘊結 —— 五味消毒飲加土茯苓、薏苡仁
|
|
|
|
|
|
|
妊娠即從開始懷孕到分娩這段期間。妊娠病是指妊娠期間,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亦稱“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響孕婦的健康,還可妨礙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造成墮胎、小產,因此必須注意平時的預防和發病後的調治。
妊娠病的治療原則
治病與安胎並舉。具體治療大法有三:
¤ 補腎:目的在於固胎之本,用藥以補腎益陰為主。
¤ 健脾:目的在於益血之源,用藥以健脾養血為主。
¤ 疏肝:目的在於通調氣機,用藥以理氣清熱為主。
下胎益母
若胎元異常,胎殞難留,或胎死不下者,則安之無益,以從速下胎以益母。妊娠期間,用藥時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氣、散氣以及一切有毒藥品,都宜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如妊娠惡阻也可適當選用降氣藥物,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但必須嚴格掌握劑量,並當“衰其大半而止”
,以免動胎、傷胎。
妊娠病涉及的病症很多,包括妊娠惡阻、妊娠腹痛、胎漏、胎動不安、滑胎、墮胎、小產、胎死不下、異位妊娠、鬼胎、胎萎不長、胎位不正、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胎氣上逆、胎水腫滿、妊娠腫脹、妊娠心煩、妊娠眩暈、妊娠癇證、妊娠咳嗽、妊娠失音等二十幾種病症,
需要專業中醫師的診斷和辯證治療。
|
|
|
|
|
|
|
產後病是指產婦在新產後至產褥期中所發生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疾病。
產後病的發病機理可概括為三個方面:1. 亡血傷陰 2. 瘀血內阻 3. 外感六淫,飲食勞倦
產後疾病的診斷在運用四診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新產的特點,注意產後三審:
¤ 一審小腹痛不痛 —— 有無惡露停滯。
¤ 二審大便通不通 —— 津液之盛衰。
¤ 三審乳汁行與不行,飲食之多與少 —— 胃氣之強弱。
由於婦女產後有亡血(缺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的特點,本著“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的原則,產後多虛應以大補氣血為主,但用藥須防滯邪、助邪之弊;產後多瘀,當以活血化瘀之法,但產後之活血化瘀,又須佐以養血,方能祛邪而不傷正,化瘀而不傷血,此為產後病辨證論治的一般規律。具體選方用藥,必須照顧氣血,解鬱勿過於耗散,消導必兼健脾,散寒勿用溫燥,清熱勿過用苦寒。同時,應掌握產後用藥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陽;禁峻下,以防亡陰;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常見產后病包括產後血暈、產後血崩、產後痙證、產後腹痛、產後惡露不絕、產後小便不通、產後小便頻數與失禁、產後大便難、產後發熱、產後自汗、盜汗、產後身痛(含產後關節痛)、缺乳、乳汁自出等。
|
|
|
|
|
|
|
婦科雜病是指不屬經、帶、胎、產疾病範疇,而又與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點有密切關係的疾病,包括不孕症、子宮脫垂、癥瘕等。
|
|
|
|
|
|
|
女子婚後,夫婦同居 2
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者,稱“原發性不孕”;如曾生育或流產後,未避孕又 2
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稱“繼發性不孕”。古稱前者為“全不產”、“無子”,後者為“斷緒”。目前認為阻礙受孕的因素包括女方、男方或男女雙方。此處指女方不孕的治療,但治療前應對男女雙方同時進行相關檢查,以便提高療效。先天缺陷者非藥物能治,不在此範疇。西醫的排卵功能障礙、生殖器官炎症、部分腫瘤等引起的不孕症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腎氣虛 —— 毓麟珠加紫河車、丹參、香附
¤ 腎陽虛 —— 溫胞飲
¤ 腎陰虛 —— 養精種玉湯加女貞子、旱蓮草(二至丸)
¤ 肝鬱 —— 開鬱種玉湯
¤ 氣滯挾瘀血 —— 少腹逐瘀湯去乾薑、肉桂,加丹參、香附、桂枝
¤ 痰濕 —— 啟宮丸加石菖蒲
¤ 血瘀 —— 少腹逐瘀湯
|
|
|
|
|
|
|
婦女子宮從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完全脫出於陰道口外。傳統中醫稱“陰挺”、“陰菌”、“陰脫”、“產腸不收”。本病常見於體力勞動婦女,以產期損傷、產後操勞過早者多見。常伴發陰道前壁和後壁膨出。西醫的子宮脫垂、陰道前壁和後壁脫垂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
氣虛 —— 補中益氣湯加川斷、金櫻子 |
¤ |
腎虛 —— 大補元煎加金櫻子、芡實、鹿角膠、紫河車 |
¤ |
濕熱證 ——
若子宮脫出陰道口外,常因摩擦損傷,繼發濕熱證。輕者於前方加黃柏、蒼術、土茯苓、車前草等;重者先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
|
|
|
|
|
|
|
婦女下腹部胞中有結塊,伴有或痛、或脹、或滿者,甚或出血者。癥,堅硬成塊,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處,病屬血分。瘕,痞滿無形,時聚時散,推揉轉動,痛無定處,病屬氣分。西醫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盆腔炎包塊、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等引起的盆腔腫塊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氣滯 —— 香棱丸
¤ 血瘀 —— 桂枝茯苓丸加減。若邪實正盛,肌膚甲錯則用大黃蟅蟲丸
¤ 痰濕 —— 開鬱二陳湯
¤ 濕熱癥瘕 —— 大黃牡丹湯加紅藤、敗醬草、桃仁、炙山甲等
|
|
|
|
|
|
|
婦女外陰及陰道瘙癢不堪,甚則癢痛難忍,或伴帶下增多等。亦稱“陰門瘙癢”、“陰蠚”。本病為常見病,通過外治法結合口服藥內治,一般療效較好。西醫的外陰瘙癢症、外陰炎、外陰色素減退性疾病等出現陰癢症狀者,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 濕熱下注 —— 萆薢滲濕湯加蒼術、苦參、白鮮皮、鶴虱
¤ 肝經濕熱 —— 龍膽瀉肝湯加虎杖、苦參
¤ 肝腎陰虛 —— 知柏地黃湯加當歸、白鮮皮、制首烏
¤ 脾虛血少 —— 歸脾湯
¤ 外治法:苦參湯等
此外,還有陰腫、陰瘡、陰痛、陰吹、婦人腹痛、臟躁等。
|
|
|
|